云南事业单位查询:读照片,识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学校大全网 时间:2023/05/30 09:41:06
                      读照片,识女人 三八妇女节的诞生,与女性开始走入摄影领域,在时间上相差无几。早期的职业女摄影师们与男同行们并肩作战,品尝着初为“大女人”新鲜;到六、七十年代,出现一群离经叛道的“坏女人”;再往后走,女性摄影的风格越来越多元化。照片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颗怎样的“女人心”呢?

    接下来将为您介绍六位著名的女性摄影家,她们或者属于“大女人”类型,或者属于“小女人”类型,也有的被世人解读为“坏”女人;分类不重要,关键是您从她们的作品里读出了什么。

                             一:作品风格:豪放、写实

    “巾帼不让须眉”,说的就是她们。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精神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在摄影领域,她们既职业又专业,样样都不落在男人后面。通过照片,她们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从她们的照片中你能读出坚毅宏大的内心;淡定从容的气魄;悲天悯人的情怀……

    代表人物之一: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Margaret Bourke-White,1904—1971)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是20世纪杰出的新闻摄影师,以人道主义的敏感和关怀著称。她的许多报道摄影作品已经成为经典,都是20世纪的摄影坐标。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的一生似乎与第一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人们普遍认为工业摄影只是男人干的事的时候,她却打破了这种看法,成为第一个工业摄影记者,随后不久即崭露头角。1930年,她成了《幸福》杂志的第一个摄影记者。六年后,她为第一期《生活》画报拍摄了封面照片,并为其中的重要文章配了图片。

    怀特的--生充满传奇般的经历。她几番出生入死,执意追求轰轰烈烈的生活。在纪录历史的同时,她自己也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好莱坞曾以她的经历为素材摄制了故事片《救生艇》。

早年岁月

   怀特于1904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庞德布鲁克。她的父亲是个颇有成就的工程师兼发明家;母亲是一位开明的女性。在父母的影响下,怀特从小就对大自然和科学发生兴趣,决心做一个爬行动物学家。她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一年级时选修了艺术摄影课程。在大学高年级时,她拍摄了不少出色的校园风光照。大学毕业后,她来到了房产业发达的克里夫兰市,当地的房地产经纪人纷纷雇她拍摄房产广告照片。但怀特的兴趣不在建筑摄影,而在工业摄影。

    随着克里夫兰市工业的发展,怀特终得以从事工业摄影。她经常爬到厂房的平顶上寻找理想的镜头,全然不顾周围的大烟囱冒出的滚滚浓烟。她拍摄的表现奥斯蒂钢铁厂中沸腾翻滚地流动的铁水的照片很为成功。为此,该厂以100美元的价格买下她的照片。从此,怀特开始了工业摄影家的生活。

    1929年,《纽约时报》编辑兼发行人H?卢斯在一家报纸上看到怀特拍摄的照片时大为赞赏,于是邀她来纽约商谈《幸福》杂志创刊事。怀特因感自己在克里夫兰的事业止处于上升阶段,所以不愿意到纽约去工作。她只好与卢斯签订一个年薪为12,000美元的兼职合同。

   《幸福》杂志创刊号主要文章的配图均是由怀特拍摄的。很快,该杂志以优质的纸张、精致的印刷、高质量的图片跻入美国最有影响的杂志之例。

    《幸福》杂志使怀特萤声全美,聘约纷纷而来,其中包括拍摄纽约克里斯雷大厦的聘约。她十分喜欢这座雄伟的建筑物,于是便欣然应聘。1930年,她把工作室搬到该大厦61层的一房间里。此时,她常爬到窗户外,到大厦的排水管上拍摄照片。 排水管状如飞机尾部,仅约七尺,宽约4尺,从大厦的楼顶突兀而出,到上面拍照,时刻有坠落身亡的危险。怀特就是凭着这种献身精神,执着地追求着地所热爱的事业.

 

天涯浪迹

    1930年,怀特成为第一个获准进入苏联采访的西方摄影记者。在此之前,苏联从未对任何西方摄影记者开放过。按照规定,苏联政府负责她这次来访的全部费用,但是她必须将所拍的全部照片交给苏联政府审批。此后,她又多次应邀去苏联。她所拍摄的苏联工业照片具有静与力之美。开始,她只对苏联的机器感兴趣,把人物作为陪衬。但在后来的几次苏联之行中,她把焦点对准工人、普通老百姓,拍摄了不少反映农妇、儿童的镜头。

    1936年,怀特偶然了解到,作家卡尔达艾正在寻找一位摄影师拍摄他的纪实性小说《你见过的人》。怀特与卡尔达艾见面交谈后,决定与他一,起到南方去报道那里的佃农的生活。

    1936年,怀特与卢斯签定了一份新的合同,为新创刊的《生活》拍摄图片。她拍摄的表现下班后的大坝工人的照片被选中,作了《生活》创刊号的封面。杂志编辑在序言中写道,怀特的纪录美国第一线生活的照片"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的世界。"

    1938年春,怀特又一次与卡尔达文合作,来到捷克斯洛伐克,完成了《多淄河的南部》第二部。翌年两人结为夫妇。

    1941年春,怀特和卡尔达文带着617磅重的行李,其中600磅是怀特的行李,再次到苏联旅行。怀特带了5架照相机,22个镜头,3,000个闪光泡。当时纳粹德国的飞机正在大肆轰炸莫斯科,它是唯一留下来外国记者。从她下塌的旅馆的阳台可以望见克里姆林宫。从那儿,她拍摄了克里姆林宫遭受空袭时的情景。同年9月,他们从莫斯科回国,带回的照片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怀特的苏联之行和她为《幸福》杂志以及《生活》所做的出色工作,使她成为颇有名望的摄影家。她以楔而不舍、勇于献身的精神和杰出的成就成为美国人所崇拜的女性。在1935年的民意测验中,她被列入美国20名著名女性之一;1936年,她又被列入全美10名最著名女性之一。

    二次大战时战火到处燃烧,怀特经常出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1942年8月,她到英格兰拍摄美军B-17轰炸小组参战情况。后来又到南非作摄影报道情况。在从北非去南非的途中,她所乘的那艘船被鱼雷击沉,许多人丧身海底。她奋力游上一只救生艇,与死神搏斗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获救。1944年,好莱坞电影导演A?希区科克根据她的经历摄制成故事片《救生艇》。

    1944年12月,怀特乘坐美军的B-17轰炸机,用K-20航空摄影机拍摄轰炸纳粹空军基地--奥茹纳机场的情景。战争临近结束时,她到乔治?巴顿将军的部队采访,拍下了许多优秀的照片,其中包括一代名将巴顿将军的那张肖像。

    大战结束后,雄心勃勃的怀特又在寻找新的挑战。1946年3月,她赴局势动荡的印度,并在那里呆了三年,拍下了许多军官、宗教领袖和农民的形象,还纪录了印巴分裂带来的流血事件以及人民忍饥挨饿的惨象。

    怀特在印度期间拍摄的最著名作品是《斋日里的甘地》。甘地不喜欢闪光灯,但他那间小屋实在是暗极了,只有一束阳光透过高高的窗户照射进来,而这束阳光又正好对着她的镜头。这样就必须避开这令人讨厌的炫光。怀特与甘地商量许久,甘地最后勉强同意她使用三个灯泡。在这幅作品中,怀特利用柔和的影调表现甘地赤膊纺纱时的情景,把一个恭谦、和善,但坚决抵制英国殖民统治的普普通通的人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1952年,怀特患了"帕金森"病。但她仍为《生活》杂志工作、1957年以后,她的病情加重了,再也无法从事摄影工作。

    在以后的岁月里,怀特与病魔进行了14年艰苦的搏斗。她先后动了二次脑手术,希望能减轻病症,但效果不理想。她从来不承认失败,她说:"是的,我要尽量客观地去面对事实。但是,我决不向疾病屈服!"在此期间,她完成了一部极为畅销的自传体小说《自画像》同时还继续为《生活》撰写文章。

    l971年8月27日,怀特与世长辞了。无疑,她是本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怀特说:"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所进行的事业,并不是出于偶然……这一切都是根据我自己的意愿设计出来的。"在她最后的日子里,她吃力地写道:"一个人只有通过他的行动才能使其一生变得完整……你必须对你所作的事以及你所影响的人负责。在你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只有你所做的工作显示出你存在的价值。" 代表人物之二:玛丽·艾伦·马克



(Mary Ellen Mark1941——)

    玛丽·艾伦·马克,美国著名女摄影家,在其将近30年的摄影生涯中,她四处游历进行摄影创作,出版了大量摄影集,举办摄影展。其摄影故事和人像作品在许多杂志刊登发表,包括《生活》、《纽约时报》、《纽约人》、《滚石》、美国版《时尚》、《伦敦星期日时报》等。
 

    她被认为是当今国际摄影界最令人尊重和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家之一。她拍摄的有关世界多元化的照片已成为纪实摄影的里程碑。其拍摄的为世人熟知的特里萨修女、印度马戏团、孟买妓院的照片,就是其在印度工作多年的结晶。

    1964年她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通讯系统学校的摄影新闻专业。大学毕业后,她曾旅行到墨西哥,土耳其等国家,意在开阔眼界,锻炼自己,同时寻找成功的机会。回到美国后,马克移居纽约,继续为以前的校友杂志和一些不出名的杂志拍照。一次,当她在为校友杂志拍照时偶然遇上了后来《观察》杂志编辑帕特·卡拜恩,后者使她的作品很快出现在著名的《观察》杂志上。

    然而,马克的成功却是艰难的,尤其是在一次拍摄了海洛因吸毒者的专题后,她对生活在边缘上的小人物益发产生了巨大的同情心,从而在1966年起成为一位自由投稿摄影师,走上了一条数十年不变的社会纪实摄影的旅途。凭着对社会底层的关心和洞察力,35岁的马克在1976年来到了俄勒冈州的精神病院,在其中唯一的女性禁闭室里“禁闭”了36天。尽管这个病室的女性患者是被认为对她们自己以及其他人具有危险性的,但马克全然不顾,终于以被评为年度最佳摄影集的《81号病房》中的87张黑白照片,向社会展现了这些灵魂崩溃者的真实世界。


    接着,在前后历时十年之后,她终于在印度孟买的福克兰路的“红灯街”中完成了又一本影集《福克兰路》,以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等妓女和变性人为知心朋友,通过镜头将人性的悲哀作了最透彻的揭露。 1983年,马克再以一组惊人之作――揭露西雅图和华盛顿沦落街头阴暗角落的青少年的生活报道成为美国每年大约100万流浪青少年的缩影,赢得了年度摄影大奖。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的作品最关键的就是进入,其中没有什么秘密。我只是向人们解释我在干什么,然后让他们自己决定是否让我进入。”今天,这位著名的美国女摄影家以其不可思议的胆略和勇气将纪实摄影推上了一个令人目眩的高峰。人们在津津乐道她的成功之作《81号病房》,《福克兰路》以后,又为她在 1991年推出的影集《玛丽·艾伦·马克:25年》中对人类的同情心所感动。影集中不管是拍摄苏丹拖着鼻涕的流浪儿童,在伦敦由政府救济的海洛因吸食者,还是印度的马戏团演员,她从不像一些差劲的摄影师那样滥用那些主题中的怪诞的自然状态,而是将这些主题恐怖的外表推向深的层次。她说这些人生活在边缘上,她想接触他们的爱和情,她希望照片能说出生活在不幸中的人们的某些东西。马克说:“摄影完完全全地打开了我的人生,因为我能够幸运地看到其他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看到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如何生活,富人,穷人,好人,坏人。”

    她在最近出版的一本画册中这样说:“回顾我的美国摄影作品,这是一次漫长而神圣的旅程---这是一次跨世纪的旅程,让我进入了无数人们的生活空间。从极端的贫穷到非常的富有,我作为一个目击者使这个国家显得如此特别。我拍摄了婴儿美丽的庆典以及单身者的生活,从双胞胎的聚会到三K党的集会。我所跨越的历程既有精彩的人物也有令人惊恐的人群。有一件事情是确切无疑的,这就是永远处于难以置信的冒险之中。你可以在这个国家里找到一切,任何在发展中的事情,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我穿越美国的旅途,使我作为一个摄影家的目光变得更为清晰。” 然而,在她的人生旅途中,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她看到的是更多的不幸和苦难,镜头中触目惊心的是边缘人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大牌明星。也许世界就是这样。 

二:风格:飞扬、灵动

    男人和女人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她们就是将这种本质发扬到极致的女人。她们的视角纯粹干净,她们的内心温暖宁静。为了营求画面特殊的美感,她们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在她们温和的态度之下柔韧地延展一种强力的坚持,她们或者人淡如菊,或者绚若烟花,她们的作品总是保持着极高的辨识度。

    代表人物之一:川内伦子



摄影师:川内伦子(Rinko Kawauch)

    川内伦子 Rinko Kawauchi 1972年出生在日本的女生。 1993年毕业于Seian Women's College;初出茅庐便以三部曲影集《Utatane《花火》《花子》受世人瞩目,并获得日本权威摄影奖。2004年以Aila摄影作品出名,在美国、日本艺廊展出,前后发表过很多个展,更获得2002年第27回木村伊兵卫写真奖,擅长用6×6的方画幅展现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事物,川内伦子惯常使用一台Rollei双反,在拍摄时大量运用闪光灯,削减了自然的光影效果,使得画面更多倾向平板、刺目,形成了Rinko Kawauch独有的影像风格。

    Rinko Kawauch将女性的敏锐触感凝入胶片,用最温和的方式把生活中她所看到的一切东西,锁链、水果、天空一一记录下来,杂糅着拍摄时的宁静,温暖的感觉油然而生。

  川内伦子将日常生活用柔和地色调细微地表现出来,她的作品意在表现特有的质朴忧郁和韧性,有种迷人的魅力,这种魅力不是从第一眼就把你牢牢迷住那种,但在连续看过大量她的作品以后,你不会审美疲劳,倒有些意犹未尽。"淡淡的"是她形式操作很重要的一环,这种淡色调下面却藏着意想不到的冲击力,用“低色调高能量”来形容比较合适。

  她的图片就像是"轻薄的假象"透着淡淡迷人的幽雅。因为这层薄雾包藏着"祸心",让人沉溺在轻柔且淡雅的氛围里,而事后上演的,却是一幕幕惊悚的恐怖片。这也只是她较为深层的观察能力。最精彩的部分还在于她成功地展现出了日本两个不同端点的极致文化氛围。

川内伦子语录:

  “我喜欢聆听周围细小的声音,那些轻细的低语对我来说如若生命的救赎,自然而然地将我的目光引向那些细微的事物。在涩谷散步时,我会情不自禁地奔向一小束路边的野花,也许别人会感到奇怪,但是我自己却很中意这种安静的关注。”

  “人们常常说,我有一双孩子的眼睛,比如,我会长时间观察蚂蚁如何搬运砂糖,要不就是在躲雨的时候偷窥蜗牛的世界。从某个角度来说,我的确还保有孩童时的好奇与敏感。” 代表人物之二:安妮·莱柏维兹



安妮·莱柏维兹(Annie Leibovitz1949—)

    安妮·莱柏维兹曾是摇滚音乐界旗帜性的、最年轻有为的摄影师,她的人像摄影风格某种程度上定义了《滚石》这本杂志的封面,而在八十年代《名利场》创立之初,莱柏维兹又因主编蒂娜·布朗之邀进入时尚摄影领域,如今她已是美国名人当中最具声望、最有号召力的摄影师。

      安妮·莱柏维兹(Annie Leibovitz)用相机记录了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美国浮世绘:她捕捉到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水门事件后辞去总统职务、飞离白宫的那一刻;她是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1975年全美巡演的随团摄影师;她拍摄的披头士成员约翰·列侬(John Lennon)和他妻子大野洋子(Yoko Ono)的照片被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评为过去40年间最佳杂志封面照第一名,完美呈现了二人的亲密关系;她让黑人女星乌比·戈德堡(Whoopi Goldberg)躺在装满牛奶的浴缸里,只露出四肢和脸颊,让刚出道的乌比名声大振;她跟踪拍摄了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的“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案 (Simpson Case);她捕捉了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参加总统竞选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瞬间……安妮以美国为基地,用她独特的视角,塑造了几乎所有名人的经典形象。在视觉艺术无孔不入的21世纪,她的影响力遍布全球。

    1973年,年轻的安妮成为《滚石》的首席摄影师。

  1977年加盟联系图片社,现居纽约;

  1983年成为《Vanity Fair(名利场)》杂志首席摄影师,并长期为《VOGUE》杂志供稿。获奖无数,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出版过数本里程碑式的画册,如由苏珊•桑塔格撰文、1999年由兰登书屋出版的《女性》,以及由派蒂.史密斯和罗斯安妮.凯斯撰文的2003年由兰登书屋出版的《美国音乐》等。除名人肖像外,也拍摄战争题材,如战火中的女性、波斯尼亚萨拉热窝和卢旺达等地的军事冲突等;

  2005年,《美国摄影》杂志称其为"至今仍在进行拍摄工作的唯一的最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师"。 举办过多个展览,足见其在当今美国摄影史上的超卓地位。 

三:风格:叛逆、激情

    “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别人拍的是那袍,她们专门拍虱子。青春期的叛逆在她们身上永难消退。因为总是刺痛自己和观者的神经,她们活得格外清醒也格外痛苦,所以她们需要一份长久的激情来支撑。在艺术上的各种探索和尝试永远是她们所不惮的。

    代表人物之一:南·戈尔丁



南·戈尔丁(Nan Goldin)


南·戈尔丁被男友殴打后

    不能否认,南·戈尔丁是个很不平常的人。不仅因为她是当代最受人尊重的肖像摄影家,而更因为她有着高超的与人交流的天赋。对这个艺术家的个人访谈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由于她是个很好的倾听者,由于她也能非常温和而又严肃地向你开放她的内心,你很容易放松自如。她会揣摩你的意图,吸引你去探究她的所闻、所见、所想,在解释她的照片为什么那么私密时,她说:“我与那些与我一样的人打交道,……而我能很快地与他们打成一片,并且关系会非常密切,我想这些都反映在照片上了……” 不过,戈尔丁最近五年内拍摄的照片与她在80年代拍摄的著名的“城区景象”中的那些浮华的、灯红酒绿的、孤独的自我写照有着根本的区别。她最近的照片极尽所能地使用自然光、异彩纷呈的景色和地方,以及极其宽泛的人类情感。她更多地探究了那些抽象的、内在的领域。由此,她的照片对特殊人群的研究减少了,而对一般人和常态的生活经验反映则大大增加。
 
  戈尔丁的摄影开始于她用摄影建构的“视觉日记”,在这组照片中,摄影成了“一种记录和理解我自己的个人生活和那些我接触的私密生活的工具。”在记录她个人世界的那几年里,她拍摄了大量的有关她与她的室友、最最亲密的校友的照片,与情人和旅伴的特写以及一些意味深长的个人肖像。(她曾经自嘲说她之所以要在舞会上拍那么多的照片,怕的是她醉酒后第二天什么也记不起来)她的闪光灯不断划破夜空,她拍摄的那些照片往往会成为次日解决与朋友之间争论的证据。她同样用摄影证明自己的一些东西,比如1984年拍摄的那张双眼乌黑的照片,在一场令人伤心的打斗中,她的男友挥拳揍向她的眼睛,她用她贯常所用的那种温暖的、琥珀色的影调拍摄了这张照片。
 
  这类的照片大多成了她从1981年开始制作的名为“性依赖的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的音像叙事诗的一部分,在这部长45分钟、连续放映的幻灯片中,她将近700张幻灯片与从歌剧、布鲁斯、朋克和新浪潮音乐中选取的曲目编辑在一起。这个在80年代早期首先在夜总会和电影院放映、后来又在全球各大艺术馆展示的片子产生的力量在于它铺天盖地的影像堆垒、以及与音乐主题或顺或逆的相互映衬。实际上,戈尔丁80年代的大部分照片都得益于这种成组的展示,不管是她早期用黑白照片拍摄的男扮女妆的男同性恋者、《情歌》以及为诸如库奇·穆勒(Cookie Mueller)或大卫·阿姆斯壮( David Armstrong)等朋友拍摄的肖像,还是在90年代初拍摄的格子形组合的照片。关于她最近制作的格子形组合照片,伊丽莎白·萨斯曼评论说:“格子形的表现方法削弱了单张照片的视觉强度,它强迫观众将形式与情感时分时合,并且穿越表面,领略像万花筒一样丰富全面的整体。作为幻灯展示的呼应,格子形组合照片累积了戈尔丁关于历史与现实的存在即是个人生活的总和的观点。”

代表人物之二:黛安·阿勃丝



黛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


黛安·阿勃丝展示代表作

    戴安•阿勃丝(Diane Arbus,1923-1971)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摄影界里一位出位的犹太籍女摄影师,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她把穷人、畸形人、流浪汉、变性人、同性恋者、裸体主义者、智障患者作为自己(正常人)和社会(主流)的背面而进行的摄影探索,执拗地逼迫着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正常”与“不正常”、“道德”与“不道德”、“公正”与“非公正”、“尊重”与“侵犯”这样一些根本问题。她的摄影展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

 

 

 

    

 


 

 


 

 

                    

 

    阿勃丝出生在一个百万富商之家,但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 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1971年7月26日,阿勃丝在家中自杀。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曾经这样评价她:“把一架相机放到戴安•阿勃丝手里,就如同把一颗手雷放到小孩手里一样危险。”阿勃丝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她的摄影展还在全球巡展,参观者达725万人次。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也举办了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的大型回顾展,这是其自杀身亡32年后最大的一次回顾展,和西尔维亚•普拉斯一样,阿勃丝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的一个悲剧性的传奇人物。去年出版的阿勃丝传记《投入黑暗的世界》刚一出版,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成为畅销书。

  在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中长大,阿勃丝从小却被一种感受深深困扰:“我觉得孩提时就备受折磨的一件事是——我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觉的只是不真实而已。” 在这种不真实的痛苦中,阿勃丝小时候第一次碰到畸形人,就被这种活生生的悲剧所感动,她常常找寻古怪的人,并且跟踪他们。她被悲剧人物所吸引,因为她觉得他们比她更真实。于是她离开了这个家庭,靠拍摄时装为生,过着并不从容的日子。在她的镜头下,所有被摄对象都呈现出一种变态的倾向,人物、表情都是极度丑陋的。她的影像作品被抨击为“不道德”。她的作品最开始展出时,工作人员不得不每天从照片上擦去观众吐下的口水。 当时几乎所有的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表现。认为她的作品是肮 脏、道田而极不道德的。 而照片上所拍摄的这些人物,也许每个人都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 却是最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景象。然而她却将他们的脸孔表情、心理状 况给征住下来,好像等着与你打照面,交谈那些命运所造成的悲剧事 件。

  阿勃丝对社会边缘人的摄影探索,逼迫着人们重新审视正常、道德、公正、尊严等字眼已有的定义,迫使人们直面人生的现实。阿勃丝善于在正常的、被人们忽视或故意掩饰的地方揭示阴暗的现实,这种窥阴癖式的观察正是其影像令观者不快的原因所在。阿勃丝本人却是这样认为的:“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逼你回答一个谜语……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未来生活中的痛苦与创伤,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已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他们是神。”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而她的一 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人提出另一道谜题,却是多半人是没有勇气回答出的。

  她夜间在纽约的街道上跟踪畸形人,进出社会底层场所,在妓院和变性人公寓里寻找拍摄对象,在黑暗的世界中,她一步步地跨过社会禁忌之门,用相机记录了人类最脆弱之处。

  从35岁起,她转而投入到对所谓社会边缘人的研究中,试图表达从20世纪60年代一直延续到70年代美国人的反叛倾向、精神错乱和理想破灭,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她患上严重的周期性忧郁症,又受挫于长期性的肝炎,最后终于一自杀来寻求解脱。她的死亡和她的摄影一样,令人惊骇。她是躺在澡盆里,以刀片割腕,让血染红了整池水,也染红了自己。直至咽下最后的一口气。

  也许阿勃丝的一句名言可以用来作为她自杀的注解:“当你拍摄他人时,你就是用你的余生与他们沟通”。人们只能猜测,正是这种在黑暗世界中长久的追寻,使她不堪心灵的重负。

  【附】戴安•阿勃丝语录

  *“我一直把摄影当成一件下流的事情——这也是我最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我第一次拍照时就觉得自己非常变态。”

  *“任何事从来就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那样,我认可的是那些我从未曾见过的。”

  *“对我而言,照片的主题永远要比照片本身来得重要,而且复杂。我在乎的是这张相片是关于什么的。”

  *“你无法脱离自己的皮肤,而进入其他人的身躯;别人的悲剧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

  *“我要表现的是熟悉的事物的不可思议面,以及不可思议之物的熟悉面。”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由于我们不满自己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一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人们了解的你,和你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缝。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